西北山,位于保定市易县,可能很多朋友都太清楚。
不过说一个地方你应该都知道,那就是清西陵。
清西陵一共埋葬了四位大清的皇帝,分别是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还有光绪的崇陵。
而且,当初雍正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的风水乃是清朝陵寝的上选之地、
从雍正的泰陵就可以看出,它的自然环境完全符合风水理论的“龙、穴、砂、水”的要求。
龙指龙脉,也就是山脉,它要山形腾伏蜿蜒似龙形。
龙脉聚结处为主山,或称来龙,以横向展开扩大,形成屏障之势为佳,称大帐。
泰陵主山的山名叫永宁山,发于山西,自涞源至易县绵延了九十五千米,象征着帝运绵长。
陵寝北面的水宁山自西南向东北,透迤而来,巍峨耸峙,形成了北面高大雄伟的自然屏障,挡着北面的寒风,迎纳南部的阳光和温暖气流,利于形成良好的气候环境。
砂指前后左右环抱陵寝的群山,与主山呈隶从关系,位于主山之前,“近而小者,案山也;远而高者,朝山也。”
从风水学上讲,砂山要端正园巧,秀媚光彩,环抱有情。所以陵前不能有山,这样可以做到前空,从视线上看去,旷野一望无际,但是近旁有砂山可形成环拱,收挡视线。
而砂山在这里,也代表着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个方位。
至于为什么叫砂山,是因为古代的时候,老师教导徒弟都是用砂子做成地脉形状,所以称为砂。
所以,砂山也是这个陵寝周边的自然山脉形成的。
而泰陵的龙、砂几乎全部为自然形式,只有蜘蛛山是在原有基础上,堆砌陵寝建筑废料加高而成。
群山环绕,自有洞天,形成了远离喧闹的世外桃源。
而且山峦呈现出明显的中轴对称形式,即主山一陵寝一案山一朝山为纵轴,左右砂山为对景,是儒家中庸之道及礼教观念、上下尊卑、长次有序的体现。
龙、砂不仅有山形、山势的要求,特别还要注意山体的气势。草木为山之毛发,草木繁茂,生气相随。没有草木的山称童山,“童山不可葬也”。
所以,陵区内各山峦都广植树木,可保持水土,调节温湿度,营造良好的生存条件。据水利专家勘测,西陵的桥梁设计仅为五年一遇标准,但二百多年间,从来没有出现过因洪水致使桥梁坍塌的情况,良好的植被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水,风水理论以为“吉地不可无水”,甚至“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讲究相地尝水。
水为山之血脉,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决定因素。水要有味可尝,甘甜清冽,水质要好。水的流势也应曲水向我,盘施而去,最忌急流陡泻,以防止汛期河水漫溢。
泰陵的水是北易水河,河源自山泉,水质上乘,至陵区水流平缓,由西北向东南曲折而过。水不仅能造就钟灵毓秀,生气发越,水还可界分空间,山主静,水主动山水交工,动静相济,形成和丰富的环境氛围。
穴,指陵寝选址的落脚点,应在龙、砂、水重重关拦围合的谷地。既有丰沛的水源,又能依靠周围山川拱抱抵御风沙,迎纳阳光,使阴阳相合。此外,龙、砂、水的种种景观,能使穴中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关爱,得到最美的视当享受。穴的选择是龙、砂、水选择的综合权衡。
更重要的一点,穴的选择不仅看周围环境,还要看土质的好坏,土质的好坏是决定因素。觅龙、察砂、观水、点穴、验土,验土是陵寝选址中的最后一道程序。
穴位选定后要开挖探井,检验土色,以“土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为佳,土色沃润,不夹砂石,以利因势随形植树绿化荫护山陵。
并以秤称量土重,一斗土重六七斤为凶,八九斤为吉,十斤以上大吉。以此推断土壤的密实性和地基承载力。
坟墓之穴多选在砂土之处,因砂土承载力大,含水率低,渗水性和透气性好,最利于木质棺椁的永久保存。
在清代档案中,曾记载多处吉地因土质不符合而废弃的例子。据记载,泰陵的土质为紫黄色坚细上格佳土,为最佳土壤。
综上所述,西陵的风水正堪称“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皆备的上吉之壤”。
当然,这些东西,也是我在翻阅了一下清西陵的风水特点。
所以当初雍正选择这里,真是煞费苦心,甚至一度放弃了定位前选的九龙九凤的上佳风水宝地,足见这个地方真是风水上位、
不过专家推断中还有一点,为何当初雍正没有埋葬清东陵,而是耗尽了人事物财,重新挑选了这个地方。
是因为雍正的皇位是偷来的,因为当初继承皇位的并不是他,雍正担心如果埋葬在清东陵,怕他父亲还有爷爷的报复。
这个都是野论,实在是无法推断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