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自己当初来时是要同大家一起要有所作为的,是一起要振兴雷中的,可目标还没有实现,或者说大家和自己一样都看到目标实现不了时,校长却为自己谋到了更好的去处,而这些老师还要留在这里。
想想校长也就是从山区小校到了山区大校的,现在还想跑到城里去,校长都不断地为自己打算,还希望老师们怎么说你好?如果再给老师讲什么情怀,还要教师爱岗敬业,扎根山区,还讲自己多么对雷公有感情,想留在这里,这不是很可笑吗?
这些声音其实在刘连舟竞选校长时已听到了,用老师的话讲,校长刚来时不是说要在雷公干出一番事业吗,这事业还没有干成就要跑了,也就知道老师们把自己看得也淡了。
自己虽没有竞选成功关东初中校长,可阳中却是一个更大更繁华的去处,至少是从山区到了川原最好的学校,在老师眼中自己是得利最大的人,雷公不过成了校长的一个跳板而已。如此想时,老师们有看法也就很正常。
但就在这种正常中,刘连舟却有种难受。当年离开天灵时,大家还有种惜别之情,也都真心为校长能到大校长去而高兴,可在雷公实在感觉不到什么,自己在老师眼中,也不过就是一个爱当校长,又满怀私心的人。
所以自己是不能说什么的,自己如果再说得矫情些,就真的没有啥意思。
而更让连舟难受的是他有些难以面对两位副职。
这两位副职这三年很是卖力,自己也充分信任他们。
他们知道自己参加竞选后,自己还承诺,万一选上了一定向上推荐他们,接任雷中校长或外出做校长。
可现在自己对他们什么也说不了,一个比他们更年轻的校长来了,他们这副校长不知要当到什么时候。
在这种体制下,连舟觉得很难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团队,你不停地要与人磨合,你无法与一帮人共同持续地干一件事,你只能不断地腾挪,寻找更大的事业平台,寻找更大个人的舞台,而这就是现实。
刘连舟感到自己是很黯然地离开雷公的,想想自己刚来时的豪情,真觉得有些命运的讽刺。
但现实让自己已没有伤感的时间,自己又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问题。
不过,这次来到阳中后,刘连舟在内心深处已知道自己其实不能改变什么。
虽然改变会有的,但经过两个学校后,他知道事情总没有自己想的容易,改变的举措并不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阳中今年的中考成绩还有所下滑,但仍有三个尖子生考上了关府中学,所以听在外人耳中,是阳中成绩不错。这也是常保平能顺利到关东初中的原因。
所以不是阳中这样看成绩,而所有人这样看成绩,要有尖子生,要有能打出名气的学生来。
所谓提高阳中成绩,本质上就是要有更多学生考进关府中学。
当然,连舟知道大家都在看着自己,看自己这个新校长拿什么做三板斧。
这板斧选的好了,迅速能打开局面,选得不好了会给后面的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所以在没有想清楚前,这板斧最好不要落下。
阳湾这些年最大的特点就是老师队伍稳定。
来的老师基本没有变动的意愿,随着阳湾的不断开发,交通、旅游、工业的汇聚,房地产也得到了发展,好多老师把家已安在了阳湾,也就没有变的想法。自己可以让他们不在阳中待,但不可能让他们离开阳湾,所以他们的骨子里是不怕什么的。
事实上,让他们在阳中不待就已是件难事。连舟为自己居然想到让谁不在阳中待的问题而吃惊,自己这是怎么了?来还没干什么,怎会有这想法?自己先稳住,多听、多看、多对阳湾熟悉些,多四处走走,多听听人们对阳中的看法,想法,再说怎么干。
但对局长所看重的校园文化建设,自己还是要上心,不能让领导觉得自己来了没什么动静。行了,可以将愚同请来阳中,听听他的建议。
不过相对别的地方,阳湾到底还是连舟熟悉的。来阳中工作,给父亲打电话说了,老人直说好,可还没见面。
这天下午也没啥事,就回了老家。
父母都还在,他说自己已到阳中上班了,今后没事了可以多回家看看。母亲说这好啊,可你把红玉一个人放在城里行吗?孩子也不在身边。
连舟说,都大人了,有什么不放心的,红玉也支持我来的。父亲说,现在在家门口当校长,不比你在外地可要小心,别让人说。你能在阳中当个校长,也算给爸争光了,这几年,当官的人动不动让人查的,你可别贪小便宜。
连舟说,一个校长么能算啥官,我会小心的。只现在压力也大,这要当好也不易。父亲说,凡事以工作为重,自己不拿,不贪就没啥好怕的。
那天同父亲说了半下午话。傍晚母亲做了饭,他吃了。本说住一晚的,想想还是走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