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

陆一叁

首页 >> 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 >> 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全文阅读(目录)
大家在看我的公公叫康熙 血色大明 镇国傻世子 1627崛起南海 九龙夺嫡,废物皇子竟是绝世强龙 那年,那雪,那个醉酒书生 南明义军 李治你别怂 穿越杜荷,开局李承乾谋反 穿越明末:我成了满清死敌 
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 陆一叁 - 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全文阅读 - 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txt下载 - 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241章 突发状况

上一章书 页下一页阅读记录

第241章 突发状况

之所以找宋讷和张度二人,一方面是因为是他们职责所涉,另一方面是他二人分属不同的阵营。这样便可观察淮西与浙东的反应。

三天之后,二人各自上了一份折子,内容大差不差。将中央朝廷的行政制度,从三皇五帝元末明初概括性地讲了一遍,与朱标在后世了解的出入不大。

奇怪的是,朝中这两日消停得很,淮西与浙东双方跟商量好似的,没有任何反应,甚至连暗中打探、旁敲侧击的言语都没有。一切都按部就班,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宋讷和张度离宫之时,便有锦衣卫跟上。二人的行踪被一五一十地上报——宋讷去了诚意伯府,张度和吕熙去了中书省,胡惟庸去了韩国公府。

“都是老狐狸,挺沉得住气啊!”朱标念叨着,放下手中的奏折,“既然如此,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此时大都督府同知沐英,正匆匆行走在奉天殿前那宽阔的广场之上,右手拿着两份军报,嘴里嘟囔着:“难道陛下前阵子说让我往西边跑一趟,指的就是这个?”他下意识地攥了攥手里的军报,加快脚步。

“陛下,大都督府同知沐英殿外求见。”秦顺禀告。

“宣!”朱标边说边站起身来。

“臣沐英拜……”

还没等沐英行礼,朱标赶紧上前一步扶住。

“大哥,免礼。”

“臣惶恐。陛下……”沐英躬着身子继续说,又被打断。

“我知道。大哥,难道每次都要说一遍?此来不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说吗?”朱标双手用力,誓要把沐英扶直。自打登极以来,每次二人单独见面,朱标都称呼沐英大哥,沐英每次都诚惶诚恐,请朱标直呼其名。

沐英闻言不再坚持,站直了身子,将手里的军报递了过去。

“启禀陛下,西安都卫奏报,洮州、岷州地区的西番十八部族叛乱,公然袭占朝廷驿所。成都都卫奏报,松州、潘州以及茂州的西番羌人,劫夺朝廷茶马商队,袭击卫所。”

“什么?”朱标惊呼一声,接过奏折看了起来,同时脑中飞速回想。

军报里所说的西番部族,是明代对西部藏区及周边少数民族的泛称,主要包括藏族、羌族等族群。其活动范围集中在:陕西行省西部地区,如河湟谷地、洮州、岷州、临洮等地。四川行省西北部,如松潘、茂州一带。还有乌思藏东部边缘地区。

这些部族与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曾同属于强大的吐蕃王朝,民风彪悍,多次击败当时强盛无匹的大唐,甚至一度占领长安。吐蕃王朝灭亡之后,西番地区大部分归在西夏的统治范围,四川西北部地区则属于宋代,设置羁縻州,以土司自治。直到蒙元一统,连同高原上的部族一起,才在名义上归属中原大一统王朝,由宣政院以及下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元明交替之际,朱元璋虽然占据了广阔的中原地区,但西北、川西以及青藏地区仍在蒙古诸王的统治下,听命于北元,不曾向大明降服。

洪武三年,大将军徐达在定西大败扩廓主力,北元在西北地区的军事实力骤降,并遣邓愈西进,攻陷朵思麻宣慰司的驻地河州,西番部族大为震惊,加之元顺帝在不久之后驾崩,西番部族包括高原藏族的僧俗首领纷纷遣使请降。

朱元璋在这一地区延续了元代的自治制度,不派流官,由僧俗首领管理各自的地区,并且可以世袭,以保持相对稳定,这种拉拢上层精英的政治路线最省时省力。同时多封众建,大大小小的土司数不胜数,分化他们的实力,以便朝廷统治。

例如,河州的朵思麻宣慰使何锁南普向邓愈请降,并到南京朝见朱元璋,接受封赏。有了他的表率作用,隔三差五就有部族首领带着旧元赐予的金银牌印、宣敕等向明军投降,都受到了很好的礼遇,并授以官职。

洪武四年,以何锁南普为河州卫指挥同知,朵儿只、汪家奴为佥事,下辖千户所八个,军民千户所一个,百户所七个,汉番军民百户所两个。何锁南普等人的官职均为世袭。

河州之地设置卫所,倒不是为了给那些番族首领几个官儿做,而是为了威慑地方,防止这些人与蒙古诸部互相串通,造反作乱。

反观四川西北部的番族地区,都是一些安抚司、长官司之类的土司,主要沿袭了元代的管理体系,没有卫所这样的军事机构。不仅如此,整个四川行省的卫所编制,比之其他各省都少许多。

与此同时,朝廷设立茶马司,以茶叶交换马匹,加强与西番地区的贸易活动,在经济上维持该地区的稳定。

旧元失势、明军兵强马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西番部族与明廷相安无事。毕竟是羁縻自治的策略,论稳定性,远比不上直接统治,在蒙古势力的煽动之下,就难免躁动不安。

按照朱标所知的历史,无论是河州还是四川西北的西番部族,大规模叛乱的事情应该发生在洪武十一年和洪武十二年。如今却提前三年之多,肯定与朱元璋的早早驾崩有关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