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男女比例倒是比较平衡,并非因为不重男轻女,而是男丁在战争中伤亡太大。
不过凉军这边有点特殊,因为李业的军队,近半都不是从西北本地征发,而是从中原带来的,还有许多都是昔日的巢军俘虏,本无家属,就有了婚配问题。
如今这下,倒是也不用担心了。
有了武力威慑,编户齐民的工作立马就加速进展
有关对党项的攻略,出发前李业专门和张承业、敬翔几人开过碰头会,于是乎,临行前,作为吏曹长史的敬翔,专门从军政学堂里抽出数十名学员随军。
这边户口刚清理出来,立马就任命为县、乡政权的主官、佐官。
怀德堡,由此,正式建县
而怀德县这个地方,相当重要,因为整个宥州,就这一个县(此前连县都没有,就三个堡)。
作为第一个行政区划,知县人选是个难题
必须要允文允武,既能打理民政,又能对付当地党项叛乱,还要有能临机决断的魄力。
在李业已经开始分开文武体系的大背景下,新设的怀德知县,是为数不多,知县兼任都将,军政一把抓的位置。
所以这个知县人选,一改此前县级主官大都由吏曹直接确定,交予李业审核用印即可。
而是李业亲自在掌书记韦庄提供的十几个人选里挑
县(都)一级,在凉国权力结构中,属于第三层,位于军府、州使之下,按照资历排序,大都是些早期跟随李业的基层士卒,或者第一批军政学堂学员。
李业对这些名字熟悉的不多,翻了十几份档案,都觉得不妥,最后却是拍板在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军政学堂教习,郭崇韬”
于是乎,今年才刚虚岁二十的小郭同志,成为了此时整个凉国十数州,最年轻的知县。
除了一个怀德知县,李业又任命了此前,在对党项方略上,颇有见地的王锴,为宥州刺史。
随后命效节军右厢兵马使,王建分管宥州防务。
接下来的事情,就不用他这个凉王太过操心了。
但李业此时倒也没急着走,因为还有两件事没有部署完成。
其中一件,是和细封氏的联络,另一个,则是王锴提出的意见
联络天德军
天德军,驻防在丰州,也就是当年的安北都护府旧地。
主要以东、中、西三个受降城一线为根据地,是此时大唐最靠北的藩镇之一了。
直接面对北面的回鹘和南面的党项,再往东便是河东李克用的后花园
战略位置还是比较重要的
狭义上来说,天德军那块,才叫正儿八经的“河套平原”
此时的天德军防御使唤作李珰,但却并非是天德军中真正做主之人。
因为天德军里,最豪横的,还是前任防御使康承训所在的康氏家族。
族中子弟,于丰州几个县、堡,都担任都将,又是天德军中教练使,可以说掌握军政大权。
李业便派遣牛峤和礼曹长史杨尧臣两人,分别前往细封氏和天德军出使。
-------------------------------------
细封氏的历史,其实远比拓跋部要长远。
当年唐初之时,东突厥灭亡,还在突厥人统治下的党项部落头领,细封步赖,率部向李世民请降。
李世民设宴款待细封步赖,并且授予他轨州刺史职位。李世民把细封氏部落,安置在轨州,让他们有了立足之地。
可以说,细封氏是第一个内附的党项大部
只是再后来的内部竞争中,逐渐落败,刺史的位置也就让给了拓跋部。
现任细封氏首领细封和赖,年方四十,正值壮年
接到李思恭不让南下的命令,心中是多有暗骂的。
因为此前南下劫掠,其实他们细封氏也没有分到多少好处,反而出力不少。现在连这点财路也断了,每年还得向往利氏和拓跋氏上贡,可谓雪上加霜。
紧接着就听闻往利氏那边,凉王使者拜访后,于往利氏首领不欢而散。
盖因南面凉军编户齐民,清理了好几个原本附庸于往利氏的部落
年富力强,不就不甘心受人限制的细封和赖心中,便有所触动。
然后他就收到了下属回报
凉王使者,凉王亲事府参事,牛峤拜访
亲事府并非只有左右参政和典军,所谓参事,可以理解为已经有了级别,但还没有分配到地方的挂职干部。
“快快请进来!”
细封和赖连忙分派,又赶忙让人布置了酒席,甚至从族中选了些容貌上佳的女子,席间方便起舞助兴。
这些个党项首领,其他不说,但就享乐这一点,和汉人接触良久,却是学习了不少。
等牛峤到了大帐前,细封和赖早已出来主动笑脸相迎
“贵使远道而来,必然疲累,鄙人早已布下酒宴接风,还请入内慢用。”
一番官话,听起来和寻常西北汉人,都无甚区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