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核心区的两侧,以及后面的第十一到二十排,属于次核心区域。这里的剧组座位都是按照单元属性和行业资历进行划分的,兼顾了专业性与仪式感。
左侧的次核心区域集中的是类型片与专项奖入围剧组,如“最佳纪录片”单元的《从来》、《甘露水》、《大风之岛》、《春雨424》和《隐蹟之书:重写自我》几个剧组,还有“动画长片”单元的《小虫虫大冒险》以及《世外》剧组。
他们的座位都紧邻评审团的席位,方便主创在颁奖后跟评委即时交流。
右侧的次核心区则由资深影人领衔的非核心入围剧组占据着,比如终身成就奖得主陈淑芳老太太和她的家属,还有“年度湾湾杰出电影工作者”钟琼婷所在的幕后团队……她们的座位虽不靠前,但背靠场馆的360度投影屏,在致敬环节就很容易被镜头聚焦。
次核心区域还设有“弹性补位席”,也就是当核心区域的剧组成员因领奖等原因暂时离席时,会有工作人员及时前去补坐,这就能避免直播画面出现空场——这一细节就是延续了金马奖“画面美学优先”的传统。
到了二十排之后的外围区域,则是以“保障参与感”为核心,主要容纳两类剧组。
一是新人主创与小型剧组,如最佳新演员提名者所在的《左撇子女孩》、《进行曲》、《恨女的逆袭》、《失明》、《-》等剧组。这里的座位虽远离中央舞台,但正对侧面的延伸屏幕,不会影响观看体验,而且这里临近出口,方便典礼后接受媒体群访。
其次是联合出品方与技术团队,这类人员的座位集中在场馆后排两侧,既不干扰核心区域的镜头调度,又能通过内部通讯设备随时对接奖项的相关事宜。
当然,台北流行音乐中心的流线型场馆为座位的安排也带来了新的变化:中央区采用了“弧形排布”的方式,取代了国父纪念馆的传统横排,使后排剧组也能获得较好的观礼视角。
舞台两侧的“环形回廊”则被改造成为“剧组休息区”。获奖的剧组在领奖后,可在此临时休整,既不干扰场内的流程,又能随时回到座位上继续参与后续环节。
场馆的玻璃幕墙附近设有“荣誉剧组展示区”,往届获奖的剧组如《刺客聂隐娘》团队的座位都被加上了特别标识,与本届新入围剧组形成了“影史传承”的视觉呼应。
《周处除三害》剧组跟《地母》剧组说起来还是邻居,所以在双方剧组的有心促成之下,杨蜜和梵冰冰坐到了一起。
两女亲密地凑在一起窃窃私语,随后就热切地攀谈起来,还时不时露出莞尔的微笑。
双方在2017年之前,关系其实非常一般,说是形同路人也不为过。
彼时双方虽同属内地一线女星,但彼此作品的路线差异很大——杨蜜主打的是青春古偶剧,而梵冰冰则深耕电影大银幕,彼此间没有任何合作,也就没有了交集。
记得2013年梵冰冰在宣传《一夜惊喜》时还曾公开澄清:“我根本就没见过杨蜜,大家总觉得女星之间肯定全是勾心斗角,真是想太多了!”
2017年是两人关系转折的关键节点。
九月份杨蜜生日时,梵冰冰连续两天在微博晒出二人的贴脸自拍,配文是“亲爱的小蜜,生日快乐!”
照片中两人头挨头地凑在一起甜蜜微笑,杨蜜更是打破了“自拍半遮脸”的习惯,露出了全脸。
一周后的芭莎慈善夜上,更是出现过戏剧性的一幕:当与梵冰冰有旧隙的秦海鹭走近合影区时,梵冰冰就主动拽过杨蜜站在自己身边,以“隔挡”的方式避免两人直接碰面的尴尬。
杨蜜则全程浅笑着配合,被网友解读为“默契站队”。
这些互动曾让“冰蜜友谊”迅速成为粉丝当时热议的话题。
2018年,税务风波爆发,梵冰冰彻底跌入谷底,直到如今都还没有爬出低谷。
2024年底杨蜜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在被问及自己与梵冰冰的比较时,曾明确表态说:“冰冰姐是我很喜欢的前辈,我很期待她的新电影”,并强调“做好自己即可,不会关心外界的各种比较。”
在公开场合,杨蜜对梵冰冰始终以“前辈”相称,保持着尊重的姿态。
所以两人这次在金马节上偶遇,就能很快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胡戈跟黄博也凑上去插上几句,他俩跟范冰冰多少也有一些交情。
黄博跟梵冰冰的交情始于2012年《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意外合作,当时仅凭徐铮一封亲笔邀请信,梵冰冰便零片酬出演了影片结尾的“国民女神”彩蛋。
在电影的首映发布会上,黄博特意朗读了这封邀请信,并调侃徐铮的“文笔像写情书”,还拉着梵冰冰与徐铮现场玩“囧神三连拍”,并打趣“和冰冰合影是所有男人的梦想”。
黄博很欣赏梵冰冰,这不是什么秘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