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甚至会让子受再次施展那些新创的招式,然后一一指出其中的精妙之处以及可以改进的细微之处。
比如那一招“流星逐月”,王晨肯定其起速和突袭性,但建议在剑尖颤动迷惑对手时,自身的重心要更稳,为后续变化留足余地。
对于子受虚实结合的战术,王晨大为赞赏,但也指出某些虚招过于“虚”,缺乏必要的威慑和后续衔接,反而容易让高手窥破意图。
子受全神贯注地听着,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宝贵的经验。
他不时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法,王晨都耐心解答,有时还会因为子受某个有见地的想法而展开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这一老一少,完全沉浸在了武学的玄妙世界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周围的侍从和亲兵们也听得如痴如醉。
虽然很多高深道理他们无法完全理解,但能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太上皇讲解武学,已是他们一生难求的机缘。
王晨不仅讲剑法,还结合自己多年的征战经验,讲述一些剑招在实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敌人、不同的环境调整战术。
这些来自沙场血火的经验,更是让子受受益匪浅,许多平日里训练中无法体会的关窍,此刻豁然贯通。
“剑是手臂的延伸,心是剑的主宰。”王晨总结道,“最高明的剑法,并非追求招式的奇诡,而是心、意、气、力、剑的完美统一。心中有剑,则草木竹石皆可为剑;心中无剑,纵有神兵利器,亦与凡铁无异。”
这番话,如同洪钟大吕,深深烙印在了子受的心底。
不知不觉,日头已然西斜,天边泛起了绚丽的晚霞,金色的余晖洒满练武场,给青石板、兵器架以及场中二人的身影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庭院中花草的清香,驱散了午后的燥热。
王晨收势而立,缓缓将长剑归鞘,发出“咔哒”一声轻响。
他抬头看了看天色,脸上带着一丝满足而又略显疲惫的笑容。
这般倾囊相授,不仅耗费体力,更耗心神。
“不知不觉,竟聊了这许久。”王晨感慨道,“子受啊,今日与你一番切磋交流,老夫亦是收获良多。看到军中后辈有你这等英才,老夫心甚慰之。”
子受此刻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敬意。
他知道,太上皇今日所授,远不止是几招剑法,更是一种武学境界的指引,一份沉甸甸的期望。
他后退一步,整理了一下因汗水而微湿的衣袍,然后极为郑重地躬身,行了一个大礼:“太上皇今日教诲,如同再造之恩!末将子受,定当铭记于心,勤加研习,绝不敢有负太上皇厚望!”
这一次,王晨没有立刻扶他,而是坦然受了他这一礼。这是师礼,他受得起。
“起来吧。”王晨温声道,“武学之道,贵在坚持,亦重在悟性。今日所言,你需细细体会,融入自身,方能真正化为己用,切不可一味模仿,拘泥形式。”
“末将明白!”子受肃然应道。
“好了,天色已晚,老夫也该回宫了。”王晨摆摆手,示意准备起驾。
子受连忙道:“太上皇为国操劳(虽已退位,但其影响力与象征意义仍在),又为末将耗费如此心神,末将心中难安。已命人备下薄宴,不知太上皇可否赏光……”
王晨哈哈一笑,打断了他:“子受,你的心意老夫领了。但宫中规矩不可废,老夫如今虽闲散,也不好在外久留。况且,今日与你论剑,心有所得,正需回去静静回味一番。这宴席,就留待日后吧。”
见太上皇心意已决,子受不敢强留,只好恭敬道:“既然如此,末将不敢强求。恭送太上皇!日后……日后若太上皇有暇,恳请能再临寒舍,末将盼能再得教诲!” 他的眼中充满了真诚的期待。
王晨看着子受眼中那纯粹的对武学的热忱和对自己的尊敬,心中亦是欣慰,他拍了拍子受的肩膀,目光中带着勉励:“好!若有机会,老夫定再来与你切磋。子受,你正值壮年,乃国家栋梁。望你勿忘今日之言,勤修不辍,不仅要精进个人武艺,更要善用此身所学,忠君爱国,护佑黎民,将来为朝廷、为天下苍生,承担更重的担子。”
这番话语重心长,已超出了单纯的武学探讨,更包含着一位长辈、一位昔日最高统治者对后辈重臣的殷切期望。
“末将谨遵太上皇教诲!必当竭尽全力,鞠躬尽瘁!”子受挺直胸膛,声音坚定有力地回答。
王晨满意地点点头,不再多言,在李德全等人的簇拥下,向府门外走去。
子受亲自陪同,一直送到大门外,看着王晨登上那辆简约的马车。
马车缓缓启动,沿着青石板路驶向皇城方向,消失在渐浓的暮色与街角处。
子受却依旧站在原地,久久没有动弹。
他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今日切磋的每一个细节,回味着太上皇所说的每一句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