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小姐在骒车架上能够稳稳坐着。
郑婶连夜用上次他们全家做衣服剩下的布头给沈青青做了一个厚厚的垫子。
那厚度比学校的坐垫还要厚。
沈青青看了爱不释手。
又找她娘要了一些碎布头给了郑婶,又让她做了拼接版的和之前那个一模一样大小的坐垫,还让其在坐垫的两侧绑了细带子,这样就可以绑在骒车上,把坐垫固定起来。
那样子看起来就和现代的简易小沙发一样,坐在这厚垫子上别提有多舒服了。
起码这以后屁股不会受罪了。
说起来这事,还得感谢沈青青的三叔沈闪,也不知道他怎么突然有了灵感,帮沈青青把那骒车的车架给改了。
他在原来的平板车架上的木板上,开了八个口。
然后插进了自己做好的四块木板,沈青青把这些称作档风板。
其中沈青青身后的一块木板和两侧的木板是固定不动的。
而能移动的就是沈青青坐上去正对面的木板。
这样放东西的时候把木板取了下来,不放东西的时候把木板插上去。别提有多方便了。
而在沈青青的提示下,还巧妙的在沈青青的身前也做了一块木板,郑婶还在那木板上包了一个厚垫子,这样沈青青就被完美的卡在里面了,以后不管路上再如何颠簸,人也不会东倒西歪了。
而骒车上就算放再多的东西也不会再掉下去了。
更不会洒出来。
别的倒是不怕,就怕这骒子突然犯轴。
也不是没有的事。
到时候出事就为时太晚了。
千万别再说以前的古代人不聪明了,总是说穿越的现代人多么多少的聪明,要是不聪明,那些古代建筑和木匠手艺根本就流传不下来。
沈青青觉得他三叔以后真的可以考虑,把车架子改成一格一格的。
这样拉货的时候更加方便,就像整理箱一样。
每一格都可以放东西,而且还可以调整大小。
这闻喜县虽然牛车骒车不多。
当然,也是因为大部分人都买不起。
但是他们有一种本土的运输工具叫做独轮车。
车架子下面有一个木头做的圆轮子。上面是两根长木头,可以推着走。
每次去赶集的时候上面拉的满满的。
还必须用绳子捆起来。
如果改成格子的话,这样就更加方便了。
实在不行,一层加两层,两层加三层嘛。
从整理师的角度来说。
这东西摆的整整齐齐的肯定的比乱堆要节省空间的多了。
再说那陆梅看到郑好她娘做的坐垫后觉得自己来了古代以后,这脑袋是不是真的退化了。
就说这坐垫。
那在现代基本上是家家户户都会有。
就连她每年都会买一些更换原来的。
女儿上学时候的凳子,还有家里的餐椅,甚至连私方菜菜馆都会时不时更换。
主要是他们那个时候的东西都是机器制作,这数量上去的,这质量就下来了,时间长了,这坐垫就塌下去了。
必须要换新的。
陆梅那个郁闷啊,这天天接触的东西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再转念一想,主要是古代的针线活实在是太难了。那针也不是现代的钢针,使的劲有些大了,那针就断掉了。
陆梅瞬间就给自己找了一个完美的借口。
恩,对,是这样的,不是她没有想到,主要是因为这里的针不太结实。
再说,就她那点针法,让她把两块布缝到一起,或者缝个破洞问题不大,当然好不好看再说。这都不重要。
对于她来说,只要衣服没有洞了,这就算不错了。
后来无意间看到郑婶的小女儿郑小草给自己补的衣服,那指甲盖大小的破洞还被她给绣出一朵栩栩如生的小花来。
陆梅突然有些丧气,她没想到自己的针线活竟然连个小孩子也比不过。
那段时间整个人精神都不太好,沈青青为了开导她娘只说了一句,术业有专攻。你的特长不在针线上面。
陆梅顿时想通了,也对,这些事自己本来也不擅长,她擅长的可是厨艺,这以后这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做吧。
陆梅就这么把自己说服了,这样沈青青倒是也解脱了。
毕竟这古代的小孩子从三四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针线活。
那郑小草今年6岁,那针线活一点也不差。
沈青青选好的做生意的地方就是离月见书院大门20米的位置。
虽然那月见书院门外的空地很多。
但是把生意摆到那里,想都不用到时候这书院里面的管事肯定不会同意的。
但是离的远一点就没有问题了。
反正这古代的视力也好,她爹只要一出来,她就能看到。
郑好的车赶的又快又稳。
以前不赶快是因为怕太快了,小姐从骒子上给掉下去。
那就算把他的小命要了也赔不起。
现在有了这坐垫和挡风板。
赶的再快都没有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