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东看到村支书在台上侃侃而谈,不禁暗地里对他竖了个大拇指,村支书越说越自信,早已不见了开始时的紧张感。
正好借着村支书的嘴,把饲料厂属于个人的事实给圆了过去,省的被记者们挖出来,到时候想解释还是个麻烦事。
毕竟个人做这些事和集体做这些事的性质不一样,有的事村集体可以做,但个人做就是犯忌,想想沈万三吧。
省报的记者对这个回答算是满意,接下来继续问道:“请问支书同志,你们是怎么想到办这个饲料厂的?”
这个问题也在预料之内,村支书哈哈一笑,说道:“说来都是巧合,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没有过提前规划什么的。”
“当时村里就想种点菜养点家禽,改善一下村民的生活,没想到县里和相关企业对我们非常支持,不仅对我们农作物和家禽敞开收购,还帮我们请来了专家,指导我们进行生产。”
“相信你们也已经和专家们打过交道了,他们可都是宝贝啊,对我们村的发展是出了大力的,我们全村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们。”
“就这样,我们村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结果就是饲料跟不上了,养殖成本增长太快,养殖户都有些负担不起了。”
“于是,我们一合计,干脆办个饲料厂吧,起先的目的仅仅是想为村民的养殖降低成本,就在县里的支持下,通过有关部门的帮助,淘了条人家不要的生产线,请来的专家们又帮我们实验搭配好了饲料配方,蒙着头就开始生产了。”
“结果没想到,需要饲料的人太多了,尤其是在李经理的带领下,厂子饲料的销路一下就打开了,甚至还有点供不应求,每天来拉饲料的车都排出了好几里地去。”
“我们一看这样,干脆扩大生产吧,就又买了几条生产线,慢慢的厂子就有了现在的规模。这也是我们当初没想到的!”
花花轿子众人抬,村支书不愧是经验丰富,言必称感谢县里,什么功劳都要捎带着上面,要不怎么说,鬼老精人老滑呢,要是县里得了好处,还能落得下他?
而且还面面俱到的把专家们和李玉英感谢了一个遍,这都是他现场发挥的,唐伟东可没跟他说过这些。
也就是唐伟东坚决不让他替自己,否则就连唐伟东,估计村支书都要捎带着夸一遍。
台下的记者听完村支书叙述完办厂的初衷,不禁哀叹起来,这特么运气也太好了吧。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其他企业费心扒拉的还半死不活,河东村这个小小的村办厂子,竟然一步一步赶着被动的发展成这样,还让不让人活了?还有没有天理了?
同时,他们也对做为厂子实力负责人的,李玉英的能力大加赞赏,一个女人,把一个村办小厂带到这个地步,真的是不容易,谁要说她能力不足,那就真是瞎了心了。
省报的记者提问完之后,话题又回到了助学上。
又有记者向李玉英问道:“前两天在村里走访,看到村里办了育红班,请问育红班的费用,你们也承担吗?”
李玉英微微一笑,颔首说道:“算。办这个育红班,是因为厂里的工人都在工作,没有时间照看孩子,我们本想着替他们解决家庭负担,让他们能把精力更好的投入到生产当中。”
“结果,老支书找到我们说,既然要办,村里其他的孩子干脆一起收了吧,我们一想,既然我们的工厂挂在村集体的名下,那村民们就该享受工厂发现带来的红利。”
“于是,我们和村里一拍即合,厂里出钱,村里出地方,这才有了现在的育红班。”
这时,村支书又插话道:“不仅如此,这次的麦收,厂里还帮村里联系了机械设备,帮村民们抢收抢种,并且还按田亩数给村民们发了补贴。”
“哗……”
台底下骚动起来了。这年头还没有作秀这一说,人们都是朴实的,办育红班,替学生承担学费,补贴农业生产可都是要拿出真金白银的。
看来饲料厂真的是真心实意带领村民致富,切实替农民减轻负担,这就了不得了,这就是改开的典型,新时代的楷模啊,这样的事情和工厂,最适合宣传了,这样的工厂不上报纸不上电视,什么样的能上?
发了,发了,记者们全都庆幸自己来着了,把这次的报道润色一下,只要一发表,自己肯定也会跟着出名了。
别把记者们想的多么高尚,商人求利,文人图名,他们本来来河东村的目的不就是寻找新闻热点吗?
只有坐在台下角落里的花花社的那几名记者,眼光闪动,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在县里不知道的情况下,这次的新闻发布会,正如唐伟东所预料的那样,迅速发酵。
不仅省内的报纸纷纷做了报道,就连省外一些报纸也做了报道,甚至南方几家在这时影响力特别大的报纸也做了转载评论,来印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事情的最高潮出现在半月之后,先是花花社报道了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内容,而且还发表了长篇社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