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大多数的普通工人和工坊,弗兰茨自然是要推荐他们转行,毕竟就算他们再努力也比不过科技的力量。
首推自然是奥地利帝国的殖民地,毕竟殖民地真的缺人。
其次那些技艺相对高超、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可以进入帝国的化学印染厂,让那些干了一辈子的老人转行不只是残忍,更是浪费。
这些人的经验和技艺在早期的过渡时期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用老工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早期化学印染是与剧毒相伴的,不但会影响寿命,还会影响生育。
不过他们也主要是作为监督,真正要负责一线的是一些弗兰茨觉得应该处理掉的人和一些因犯罪或者欠下巨额赌债来到奥地利的外籍劳工。
当然这只是过渡,奥地利帝国会慢慢改善工厂环境和安全措施,直至让其变成一个常规的生产环境。
至于那些没什么技术,又身强力壮的人,在这个工业时代是不难找到工作的。
不过弗兰茨会优先推荐他们去服装厂工作,毕竟印染业的革新将会直接促进服装产业的发展。
除了服装产业,纺织业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体系,印染不过是其中一环而已。
作为这个时代最能吸引就业的产业,纺织业的上下游还有很多岗位等着他们。
奥地利帝国政府会尽量帮他们,实在不行还有殖民地可以兜底。
到此弗兰茨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如果依然有人不满,并且想要搞事,那他只能强制为这群人安排工作了。
奥地利帝国的矿山、环境险恶的殖民地,专门处理犯人和恶徒的地方奥地利帝国可有的是。
至于那些资本家,在这个遍地商机的时代,弗兰茨并不需要为他们操心。
手中握有资本的他们想要转行并不困难,毕竟三年的时间可不算短,就算反射弧再长也意识到了问题。
如果真有人死活都不接受弗兰茨的建议,就是要和奥地利帝国顽抗到底,那弗兰茨也只能祝他们好运了。
弗兰茨倒是很希望他们能逆流而上,并最终取得成功。这样奥地利帝国就能收获新的技术了。
只不过这样几率非常渺茫,至少在历史上没人在中低端市场成功过。
然而此时的高端市场却有弗兰茨的皇室印染厂,他们想在高端市场杀出一条血路的希望更是渺茫。
约翰·西纳完全无法理解弗兰茨的做法,不过弗兰茨也没有任何想要解释的意思,毕竟理念不同说的再多也没用。
“尽可能让化工厂和印染厂远离维也纳,最好是那些荒僻没有人烟的河流下游。”
弗兰茨的嘱托再次让约翰·西纳陷入了迷茫,皇帝陛下似乎很想让工业远离首都圈。
问题是没有工厂生成的黑云,总感觉奥地利帝国的首都少了一些压迫感,这很难让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而且随着工业的远离,维也纳很难继续膨胀下去,这岂不是永远都赶不上伦敦了?
没有工业又怎么促进就业呢?
不过按照弗兰茨一贯的行为模式,约翰·西纳不觉得自己能改变皇帝陛下的看法,他也只能慨叹一声。
弗兰茨并不清楚约翰·西纳的想法,实际上他恨不得将那些印染厂和化工厂都搬到殖民地去。
这俩可是重污染企业,以此时的污染处理技术,那些工业废水就算是经过河水稀释之后将人毒死弗兰茨都毫不意外。
而且河里还有他养的鲤鱼,万一把鱼毒死怎么办?就算没把鱼毒死,那些鱼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恐怕也已经超标了。
弗兰茨可一点也不想做第一个因为工业化把自己毒死的主角,关于这一点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搞工业化污染是无法避免的,不过作为一个后世人不可能再犯那些极其愚蠢的错误。
至少河流的上游,重要的城市,水源地,农业中心不能建厂,尽量把这种重污染企业放到下游或者无人的缓冲地带。
按照查尔斯·狄更斯的说法:
“烟雾从泰晤士河上缓缓而下……弥漫在四面八方……一片浓密、潮湿的雾气笼罩着一切……街上的煤气灯在浓雾中若隐若现,仿佛太阳自己也已经死去。”
而伦敦人更喜欢将其比作一碗浓稠的、黄绿色“豌豆汤”。
弗兰茨可一点也不想这样,至少多瑙河的主河道不行。真让工程达到后世的排放标准不现实,毕竟现代环保法也很难执行。
不过废水过滤池必须要有,毕竟这玩意又没什么成本,填些沙子就能减少小半的污染,更是可以解决最棘手的剧毒重金属和大颗粒废渣。
废水中和技术还需要慢慢发展,不过最简单生石灰弗兰茨却是十分清楚,至少将表面上的酸碱值达到平衡。
其实再搞个活性炭过滤池,表面上的污染就能解决。最起码普通人是看不出来什么问题,但问题在于成本。
历史上1871年英国人就已经开发出了活性炭过滤技术,并经过试验证明可以有效降低水中的杂质和色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